“西城父母学堂”是由西城社区居委会主办,珠海市慧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西城社区社会服务站”项目内容之一,针对社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陪护能力的学习机会,开展“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应对”和“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的相关培训学习,提升父母的觉察力和应对能力,缓解育儿焦虑,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为提升家长对孩子的觉察力,让亲子们了解互相陪伴参与活动是一种很好搭建双方沟通的模式,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7月30日上午,在西城社区党委、妇联的指导下,珠海市慧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邀请汤臣倍健的讲师一起开展西城父母学堂活动:“舌尖上的历史——三千年吃肉史”,共吸引了17对亲子参与。
讲课前,汤臣倍健的营养讲师杜老师通过一个“手势”小游戏,让家长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参与进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活跃了现场气氛。
杜老师以一张中华美食图为开头,再通过一个吃肉史的小视频,带领亲子们了解中国古代肉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经过杜老师的讲解,大家都了解到中国古代吃肉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吃不同种类的肉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其中着重体现在牛肉、羊肉和猪肉上。
接着,杜老师分两个部分讲解了唐宋时期牛羊肉和明清时期猪肉的文化和相关历史故事。
在讲到牛羊肉时,杜老师先是让大家认识“牛”字和“羊”字的演变史,从汉字的演变史了解古代的吃肉文化。
之后,杜老师让小朋友们在纸上写带“牛”字的成语。“牛气冲天”、“牛刀小试”、“九牛一毛”,小朋友们你一句我一句积极地抢答。
提到牛肉,必然绕不开经典的牛肉美食“撒尿牛丸”,杜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这道美食的起源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听杜老师讲了那么多牛肉美食后,大家也开始动起手自己制作“肥牛卷”。家长们和小朋友们按着屏幕上的制作步骤,一起认真地制作起来。
不一会儿,大家的盘子上就摆满了刚做完的“肥牛卷”,小朋友们开心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介绍完牛肉,杜老师接着继续介绍猪肉的历史故事。杜老师先以一张猪的结构图,向大家介绍猪不同部位的肉。
对于平时最常吃的肉之一,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各种猪肉菜肴。在讲到著名的“东坡肉”时,杜老师发起了一个“读诗送门票”的小互动,小朋友们都积极地举手参与。
最后,杜老师向大家科普了肉中所富含的各种营养物质,跟大家讨论了“白肉和红肉哪个营养好”、“盖章的猪肉能吃吗”等问题,还向大家介绍了肉类的烹调方式、肉的光栅效应等知识。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课堂的尾声,这节课小朋友们和家长们一定都收获了不少知识。家长们也借此活动,陪伴了孩子的成长,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主办单位:西城社区居委会、西城社区妇联
承办单位:珠海市慧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撰稿:陈粤纯
编辑:陈粤纯
校对:欧少文
审稿:黄美燕副主任